35年风雨兼程,35年变化万千。建市35年间,朔州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万众一心,奋楫笃行,于塞上阔野绘就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蓝图。尤其最近几年,朔州市上下深入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持续抓好农业产业发展、脱贫成果巩固、和美乡村建设、农村改革等各项工作,一支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接力出发,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高质量发展,一项项乡村建设规划先后落地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,幸福感更可持续,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
强组织:夯实乡村振兴之基

盛夏,走进怀仁市河头乡兴旺村,错落有致的房屋整齐排列,宽敞平坦的水泥路通家达户,村里庄稼长势喜人,树荫下,老人下棋、孩童嬉戏,兴旺村,那是真兴旺!“前两天村干部还在一起筹划下一步怎么干,大伙的干劲十足!”村民王富感慨地说。
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筑得牢不牢,党员先锋作用发挥好不好,直接关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能否在农村落地落实,关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能否迈上新台阶。2019年9月,河头乡党委引进年轻干部发展为后备力量,提升3名村干部学历,配齐配强“两委”班子成员,全面优化“两委”结构。同时,掀起了为期一年多的专项整治工作,直面群众诉求,精准施策、集中攻坚,使兴旺村基层党组织实现了从“软弱涣散”到“凝心聚力”的扎实蜕变。

兴旺村的变化,仅仅是朔州市以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。

野狐涧村位于朔州市区城郊结合处,因村内有260亩的科技蔬菜园和700余亩的麒麟西瓜种植园,被誉为“朔州市区菜篮子”。这几年,村里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,靠种植蔬菜大棚增收致富,很多人家建起了小二楼,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舒适生活。

杨国库是一位带头进行蔬菜大棚种植的党员,他承包了两个大棚,主要种植黄瓜,每个大棚收入七八万元。在他及支部其他党员的带领下,全村蔬菜、水果大棚形成规模效应,集体经济大幅提升。野狐涧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,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示范村。

抓基层、强组织、固基本,是朔州市在实现乡村振兴中最先着眼的一项基础性工作。朔州市通过“本村选、外面引、上级派、公开聘”等方式,加大培养选拔力度,以换届为契机集中选优配强村班子,选派农村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到联建片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,整合市县下派帮扶派驻力量,向“跨村联建”重点村、中心村倾斜,实行帮扶干部“包村联片”,实现资源优势集中,并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,促进乡村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抱团发展”,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。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进一步强起来,党员干部形象进一步树起来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。

兴产业:蹚出乡村振兴之路

秋来稻菽千重浪,人间最喜是丰收。

秋分时节,在右玉县杀虎口旅游度假区马营河村庆祝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活动现场,村民们锣鼓喧天、载歌载舞,共享丰收喜悦,共庆五谷丰登。

“早年间,相邻十里八村,没有姑娘愿意嫁到马营河村,因为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,荒山秃岭、交通不便。老百姓收入不堪回忆,村里人多地少,有人连房子都盖不起来。为了谋生,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,一来能为家里挣点钱,二来也能为家里节省点粮食。”村民王民权回忆。

如今,马营河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,村“两委”带领全村乡亲们共同努力,从曾经一个一清二白的贫困村,如期实现了“村出列、户脱贫”目标任务,特色种植业和乡村旅游业搞得红红火火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,先后被评为“山西省乡村振兴示范村”“山西省首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”。

2021年以来,马营河村先后通过企业捐资、政府投资等方式,建成春秋拱棚、日光温室大棚、玻璃育苗棚等总占地面积61亩的大棚种植园区,引进山东七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河南省泌阳县大地菌业有限公司发展香菇产业。“园区建成后,可辐射带动马营河村周边4个村150多名劳动力就业,人均年可增收2万元左右,14户农家乐食宿服务增收7000元左右,村集体年增收100多万元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朱义告诉记者。

产业兴则乡村兴,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。怀仁市亲和乡南小寨村人均耕地不足2亩,5000亩耕地基本都为盐碱地。该村党员王月明和曹志国等30多位村民,出于填饱肚子、改善生活的目的,开始干起了贩羊的活儿。他们养羊、卖羊,念羊经、发羊财。经过多年发展,全村的羔羊肉生产,进入了“饲草种植加工、种羊研究繁育、屠宰分割加工”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时代,如今全村95%的村民从事肉羊养殖、屠宰、加工和销售,逐步做大做强了羊产业,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羊专业村。全村年均出栏羔羊100万只以上,年加工肉羊130多万只,人均纯收入超10万元,各种羔羊肉产品市场份额占据山西省20%,成为全国有名的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和“全国养羊第一村”。

作为远近闻名的“西红柿第一村”,应县下社镇石庄村的西红柿品质好、味道佳,远销省内外。近年来,石庄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搞蔬菜种植,建设现代化农业科技园区1900多亩、日光节能温室大棚1450余座,村民们靠种植蔬菜奔向了小康,现代设施农业在新时代的石庄村土地上绘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发展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”的现代特色农业,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、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。近年来,朔州市各县(市、区)积极探索,闯出了不少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,基本形成了“一乡一品”“一村一品”的产业格局,一批有特点、有亮点、成规模的特色产业逐步壮大,扮亮乡村的同时,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了“产业饭”。

活治理: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底色

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铺就乡村振兴“幸福底色”。近年来,朔州市“一盘棋”做好村庄整治规划,科学编制“多规合一”的实用性村庄规划,统筹引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,在整治脏乱差的基础上,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微设计、微改造、精提升,着力打造凸显塞外风情、辽金文化的乡村风貌。各县(市、区)在做好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,积极发展乡村绿色产业,持续推动“美丽生态”向“美丽经济”有效转化,促进人居环境质量和农村生产条件同步提高,打造各美其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
深秋时节,漫步在白堂乡西易旧村乡间道路上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一幢幢红顶白墙别墅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,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泥路整洁干净,挺拔的树木和富有特色的文化彩绘墙交相辉映、美不胜收,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。村民苗忠亲眼见证了建市以来西易村发展的点点滴滴。他说:“从土房到砖瓦房,从土路到水泥路,现在瞧瞧我们易苑小区的环境卫生,彻彻底底地变了样。”再看位于西易旧村中部的全长1000多米民俗文化街,本着还原旧村面貌、修旧如旧原则,修复了文化街,彩绘了道路两侧墙壁,行走其间,让人流连忘返。

高大的村标直插云霄,笔直的街巷整洁干净,整齐的住房披上土黄色外衣,仿古路灯熠熠生辉,休闲凉亭各具特色,立体彩绘的墙画栩栩如生,农家小院瓜果飘香……走进朔城区沙塄河乡的村庄,人们仿佛置身于江南园林的优美境地,无不惊羡农村环境的美丽蝶变。

如何让农村既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,又能实现城乡一体化,曾经是摆在沙塄河乡党委和乡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,现如今俨然成为朔城区乃至朔州市乡村振兴的典型和亮点。随着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,前来沙塄河乡休闲观光的市民络绎不绝,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“一带两片六颗明珠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社会效应,沙塄河乡农村“颜值”越来越美,“气质”越扮越靓,乡村振兴工作蹄疾步稳,让更多群众有了看得见、摸得着、享受得到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
好环境为乡村振兴提成色,乡村治理让新农村有了新气象。回望建市35年来农村的蜕变历程,朔州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从容运笔、加速前行,绘就出了一幅乡村美、产业兴、农民富的壮美画卷。(赵娟娟)